安乐哲:儒家思想及其世界意义 |
文章来源:林灵 发布时间:2025-04-05 17:41:53 |
(中央社)台灣女子540公斤級拔河代表隊今(19)日凌晨在室外拔河世界錦標賽決賽,擊敗地主荷蘭隊拿下金牌,台灣隊累計在錦標賽奪得4金、1銀、1銅,單屆4金也追平隊史最佳成績。 2015年,OiBokkeShi與日本岡山在地社區及店家合作演出劇團代表作——遊走主題劇《夜路不怕黑》。還可留言與作者、記者、編輯討論文章內容。 與其說脫稿演出,不如說真誠展現。文:楊芯瑜(銀享全球實習生,目前就讀於國立中正大學高齡者教育研究所) 在舞台上,你演出的是「劇本」。擔任多年議員的長者拿起電話,竟能夠流利的談話。每一幕都是96歲演員的最佳呈現 在OiBokkeShi的失智劇場中,與菅原直樹搭配的岡田忠雄已90多歲。線上座談會時間:2022.09.20(二) 19:00-20:30。 問題是,許多機構長者的角色被剝奪了。例如一位臥床長者,聽到健身音樂時,身體會開始動,原來他曾是一名體育老師。這是一個簡單的數學問題。 因此,以下將從晨星專欄作者John Rekenthaler的《the-best-and-worst-sp-500-funds》文章,藉由對於追蹤美國市場大型股:標普500指數的基金(ETF)所進行的分析,與大家分享一個觀念,如果你不清楚ETF的兩大關鍵,即使是隨意選擇簡單追蹤整體市場的ETF,報酬可能會讓你大失所望。作者提供 作者將其分為10分位群組檢視,第9分位的年化報酬率竟然落後第1分位群族高達1.3%,每年的年化報酬率超過1%的差距,很誇張,如此大的績效變異,將導致兩者的10年的累積報酬差異達到40%。假如市場報酬是100,內扣費用是X,投資人能獲得的報酬為Y。本文經小資yp投資理財筆記授權轉載,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【ETF】別以為買ETF就是「分散風險」,還得注意你買的是什麼類型 《懶系投資實戰攻略》:認為投資債券ETF比主動選股還好,絕對是謬誤 《一年投資5分鐘》:善用指數型投資「讓錢幫你賺錢」,就能在剩下的時間享受生活 【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】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,每週獨享編輯精選、時事精選、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。 挑選ETF的兩大關鍵結論 為了獲取市場報酬參與人類經濟成長的果實,我們選擇市值型指數的ETF幫助我們完成,然而,市面上擁有不少相同追蹤同一個指數的基金或是ETF,如果散戶沒有做足功課,不理解過去的追蹤績效與內扣費用,實際所獲得的報酬可能會與你期待的落差許多。一旦藉由以上的計算得出每年度的誤差之後,就能把各自的每年追蹤誤差加起來後除以10個年度,算出平均追蹤誤差,並藉此排序所有標的的平均追蹤誤差的數據如下: 第一分位:0.02% 中位數:0.08% 第九分位:0.28% 作者發現,加回內扣費用成本後,有些指數型基金與指數的績效誤差可以少到1basis,說明這些發行公司具有非常良好的追蹤能力,但儘管有如此優異表現,依然有其他的指數型基金呈現不佳的追蹤表現。 Y = 100 – X 當內扣費用越高,其他條件不變之下,投資人理當所獲得的報酬越低,長期下來,也將造成累積報酬的巨大差異。因此,指數化投資即便是採用追蹤市值型的指數型基金(ETF),但背後依然有許多眉角值得投資人深思,想要獲得更實在的市場報酬,內扣費用與追蹤能力將會是關鍵。追蹤誤差 = (指數型基金(ETF)報酬 + 內扣成本) – S&P500指數績效 由於這是將內扣費用加回去的績效呈現,如此一來便可以將其與指數報酬的差異,視為追蹤能力的展現。最後,由於作者想選出最合適的S&P500標的,所以當前述已分別針對內扣費用以及追蹤誤差作各別的檢視後,作者將再加上總績效共三項因素,把每一項因素的好到壞,分別打上一個分數,藉此評比選出最好與壞的的標普500指數型基金。 還可留言與作者、記者、編輯討論文章內容。因為你少看了兩個關鍵Y = 100 – X 當內扣費用越高,其他條件不變之下,投資人理當所獲得的報酬越低,長期下來,也將造成累積報酬的巨大差異。作者提供 前幾名的基金,其內扣費用與追蹤誤差都很低 前幾名的基金,規模很大 這邊作者特別提到,由於內扣費用和追蹤誤差,與基金本身的規模有關係,一旦規模越大,公司就有越多的資金或是本錢去調降內扣費用,並且增進追蹤指數的能力,因此,這會導致愈好的基金將來表現會越好。 比如第一分位與第九分位的平均追蹤誤差,差距達到14倍。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。 畢竟明明都是追蹤相同的指數,但報酬竟有如此的差異。一旦基金的追蹤能力不佳,並無法完整的呈現指數的績效,所以基金報酬無法符合原始期待是可預見的。 一旦藉由以上的計算得出每年度的誤差之後,就能把各自的每年追蹤誤差加起來後除以10個年度,算出平均追蹤誤差,並藉此排序所有標的的平均追蹤誤差的數據如下: 第一分位:0.02% 中位數:0.08% 第九分位:0.28% 作者發現,加回內扣費用成本後,有些指數型基金與指數的績效誤差可以少到1basis,說明這些發行公司具有非常良好的追蹤能力,但儘管有如此優異表現,依然有其他的指數型基金呈現不佳的追蹤表現。還可留言與作者、記者、編輯討論文章內容。追蹤誤差 = (指數型基金(ETF)報酬 + 內扣成本) – S&P500指數績效 由於這是將內扣費用加回去的績效呈現,如此一來便可以將其與指數報酬的差異,視為追蹤能力的展現。比如從此文的S&P500指數相關的基金與ETF為例,隨意亂選標的投資,每年的年化報酬差距可以相差1%以上,不難想像,長期下來的累積績效將大幅落後指數。追蹤能力 除了內扣費用會影響基金的績效之外,能否反應實際市場的報酬,也是傳統型基金的一項重要關鍵。因此,以下將從晨星專欄作者John Rekenthaler的《the-best-and-worst-sp-500-funds》文章,藉由對於追蹤美國市場大型股:標普500指數的基金(ETF)所進行的分析,與大家分享一個觀念,如果你不清楚ETF的兩大關鍵,即使是隨意選擇簡單追蹤整體市場的ETF,報酬可能會讓你大失所望。 作者提供 作者將其分為10分位群組檢視,第9分位的年化報酬率竟然落後第1分位群族高達1.3%,每年的年化報酬率超過1%的差距,很誇張,如此大的績效變異,將導致兩者的10年的累積報酬差異達到40%。因此,指數化投資即便是採用追蹤市值型的指數型基金(ETF),但背後依然有許多眉角值得投資人深思,想要獲得更實在的市場報酬,內扣費用與追蹤能力將會是關鍵。 話說回來,如果你想要參與美國市場的經濟發展,我認為投資追蹤S&P500指數的ETF並非是首選,我更建議的是追蹤更大範圍的VTI,其原因可以查閱VTI vs VOO的相關文章。假如市場報酬是100,內扣費用是X,投資人能獲得的報酬為Y。 本文經小資yp投資理財筆記授權轉載,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【ETF】別以為買ETF就是「分散風險」,還得注意你買的是什麼類型 《懶系投資實戰攻略》:認為投資債券ETF比主動選股還好,絕對是謬誤 《一年投資5分鐘》:善用指數型投資「讓錢幫你賺錢」,就能在剩下的時間享受生活 【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】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,每週獨享編輯精選、時事精選、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。挑選ETF的兩大關鍵結論 為了獲取市場報酬參與人類經濟成長的果實,我們選擇市值型指數的ETF幫助我們完成,然而,市面上擁有不少相同追蹤同一個指數的基金或是ETF,如果散戶沒有做足功課,不理解過去的追蹤績效與內扣費用,實際所獲得的報酬可能會與你期待的落差許多。 因為你少看了兩個關鍵。想一想,你投資100萬到一個市值型的ETF,結果十年過去後,你比其他同樣追蹤指數的投資者少了40萬,這是什麼情況?大多數人應該都不太能接受。而作者檢視追蹤指數能力的做法是,將每項基金(ETF)的內扣費用,逐步加回到他們年度績效,並且將其與指數的報酬比較。近年來新ETF的發行越來越快速,市面上到處可見各種策略、主題式的ETF,指數化投資者所採用的ETF,並不偏向某種主題或是選股策略,而是盡可能投資整體市場的所有標的,要做到這件事情,會採用追蹤市值型指數的ETF,然而,即便是採用追蹤同一個指數所發行的ETF,投資人所獲得的報酬很可能有極大的差異。 這是一個簡單的數學問題。最後,由於作者想選出最合適的S&P500標的,所以當前述已分別針對內扣費用以及追蹤誤差作各別的檢視後,作者將再加上總績效共三項因素,把每一項因素的好到壞,分別打上一個分數,藉此評比選出最好與壞的的標普500指數型基金 且因為高虹安當時是資策會的員工,當此她的出版,資策會本身就會同意,除非是外部的人,意即非員工想要使用資策會研究,才會需要拿到資策會的同意。另一名資策會的工程師說,今天同仁看到新聞都非常錯愕,在法人研究單位,如資策會、工研院、金工中心等,同仁都經常被鼓勵甚至要求要將計畫研究成果盡可能國內外發表,也是計畫的KPI,或主管打績效和升等的依據。 」 資策會同事:鼓勵在職進修發表研究成果是常態 《聯合報》報導,資策會一名主管則表示,資策會員工要去念碩博士,只要經主管等同意就可進修,同時研究成果雖也屬於資策會,但除非是員工將成果拿去技轉、以該技術研發來創立公司,有盈利上的問題才會需要資策會的同意與付費給資策會。此狀況與林智堅中華大學的碩士論文情況類似。 另外《鏡週刊》也透過Turnitin系統比對高的博士論文,相似度比率達32%,引述參考內容比例偏高。她也怒批,這次媒體和政黨一起當打手,「選舉選到失去人性」,強調自己從小到大都很認真,北一女、台大不說,師大也是榜首進去,並嗆林智堅「不像中華大學夜間部,還要去台大灌水。高虹安由會內培育出國讀博士且最後往企業界發展,是人才培育的成功案例,會內很鼓勵同仁在職進修碩博士,沒想到這麼好的機制與成果被抹殺。還可留言與作者、記者、編輯討論文章內容。 《鏡週刊》於是進行比對高的論文1萬6519字,發現與2份資策會論文期刊有4161字相同,文字重疊比例達25%,還有不少圖片、表格一樣。而且博士期間發表多篇論文「在這累積的過程,我是引以為傲的」,高虹安並說,「不要一到選舉價值觀就出現這麼大的落差」。 」 高虹安今天也現場直接上網下載自己的博士論文,表示大家都可以去下載來看,並嗆《鏡週刊》記者還在電話中問她「什麼網址?」,她表示自己在美國求學期間,發表多篇論文,其中引用次數最高的一篇超過4000次,在學術領域的人都能理解這是怎樣的成就。另外也於民眾黨中央黨部再開記者會說明,出示辛辛那提大學學倫單位聲明,強調自己的論文已經校方確認,沒有版權的問題。 延伸閱讀 政大卸任校長郭明政談政壇論文爭議:台灣過度重視論文,要年輕人要有什麼偉大創見是不可能的 六個QA談學術著作:畢業論文跟期刊論文有何不同?「學術道德」與「學術價值」也不能混為一談 【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】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,每週獨享編輯精選、時事精選、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。繼林智堅、鄭寶清、許淑華等人都遭爆涉及論文抄襲爭議後,民眾黨新竹市長參選人高虹安今(20)日也被《鏡週刊》報導揭露,她在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的博士論文,「複製貼上」與其他資策會研究人員共同發表的研究案及論文,連圖片、表格等內容都相同,卻未引註出處,疑未取得資策會授權等。 |
相关资料 |